初春时节如何用海竿串钩钓鲫鱼
一、出钓时间的选择
初春海竿串钩钓鲫,因是针对性地在利用冬春之交的特殊气候以及鲫鱼的特殊活动规律,所以时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,一般最佳时段,在冰化雪消后半个多月的时间内。待到气温、水温普遍回升,鱼类开始集群游向浅滩后,此钓法也就渐渐失掉优势。具体出钓日期,没有太大限制,只要不是寒流大风,不论阴晴雨雪,均可出钓。有时,天气突变前更有明显效果。
二、钓域钓位
特殊的鱼类活动规律,决定了特殊的钓域和钓位。"冬钓阳,春钓滩",在这不冬不春之际,"钓中间"是比较理智的选择。具体而言,即水库上游或大型水面的深浅过渡带。有些南向阴面水域,当天况不佳时,倒也很有特色,因那里的深水处,水温适宜,便于聚鱼。水下地形复杂的沟坎坑洼,是鱼类钟情之所,但需反复探测,方可找准。
三、钓具配备
1.竿。以2.7或3米的软调竿为宜,竿梢不能太硬。实践中也有选用手海两用竿者,但后者竿梢又显太软,投掷不利,操作不如前者方便。竿数34根足矣,多了麻烦,少了效果又不好。
2.线。主线2.5号,连接线2号,绑钩脑线用1.5号即可。但也有增减半号使用的,未尝不可。
3.钩坠。初春之鲫索食口小,用钩最大不宜超过伊势尼7号。鲫鱼食性,主要摄取沉入水底的食物,索饵范围在底泥30厘米的下层水域。因此,串钩高度要控制在有效水层内。实践中发现,垂钓时上钩率最高的是最下两钩,越往上,咬钩率越低。所以,一副串钩,拴3只小钩较为恰当,多了反而无益。脑线长度最好不超过60厘米,以利抛钩出线。钩距15厘米上下。绑钩脑线,从下到上逐渐加长,分别为6、10、15厘米,钩前置40克左右的空心活坠。如此组合投掷入水后,每只钩基本接触水底而效益较好。
四、钓饵选用
在糟食底钓中,诱钓合一是海竿的优势之一,如今以串钩替代,就没了这种优势。为弥补此缺陷,在钓饵选用上便多了一层考虑,即一定要挑选具备诱鱼积极效果者,且抛甩中不能轻易分离脱落。蚯蚓和红虫,正好满足这种要求,自然成为首选。蚯蚓品种,以鲜红的大平二号为上,整条装钩,让头尾自然蠕动。但个体不宜太大,因钩小,防滑脱。红虫在钓鲫中别具特色,但普遍认为装钩困难,所钓之鱼也不及蚯蚓个大。但实践中各有所爱,难分上下。
五、钓法与操作技术
因海竿串钩丧失了聚鱼的优势,所以在钓法上便与海竿糟食有了较大区别。
1.找鱼下钩,定点守候。初春之鲫活动范围小,且大多在地形复杂的区域集群聚窝,这一特殊的栖息规律,既是垂钓的难题,也是垂钓的机遇。此时,只要充分利用海竿投掷远,涉面宽,机动灵活,操作方便的有利条件,通过"下钩找鱼"的手段,而达到"找鱼下钩"的目的,如能探得鱼窝,便会有一阵丰收。首先下钩找鱼:可将几副竿分不同方向,不同远近,扇形打出;同时再另用一竿四下"踩点",即抛出后慢慢回收,在运动中找鱼。不论那支竿一旦连续有鱼上钩,便可将其余数竿集中使用,从而转变成找鱼再下钩的新一阶段,这就是"找鱼下钩"的全部含义。
2.鱼讯的识别与扬竿。海竿串钩由于无漂,捕捉和识别鱼讯便成了一个新的课题。影响鱼讯传递的因素,除了竿梢的软硬外,还有坠的匹配和架竿的姿势角度。铅坠重量,一定要与竿性适应,衡量的标准是压弯竿尖,产生相应的弹性。太重除了入水声重惊鱼外,操作也不便;太轻竿身下弯达不到弹性最佳点,反弹不足,投掷时钓组飞行乏力。40克左右是个参照量,要量"竿"而行。架竿不可太高,要设法使竿尖压低,这样既可使串钩贴近水底,又能避免钓者仰视中产生视觉疲劳,同时鱼讯也清晰并便于观察。鲫鱼在串钩上的咬钩信号,大致有以下几种:间歇而不规则的轻微点动,这是较为常见并普遍的;有时猛然的一次有力点动(即点头),也证明鱼已上钩,因初春之鱼游动撞线的几率不高;回线,原靠铅坠重力绷紧的钓线,突然回松(并非慢慢松塌),竿梢以微弯状恢复到自然伸直。这种回线前大多伴有略微颠动,只不过有时易被钓者忽视。除此之外,在初春小杂鱼尚未开始活动之机,竿梢极少出现虚假信号。
扬竿时机的把握与操作技术的正确运用,是提高中鱼率的关键,其基本原则是:快抓竿,稳发力。因初春鱼讯弱,动程短,有时稍纵即逝,极易错过。当发现鱼讯后,先以单臂抖腕之力将钓线绷紧,感到沉重,判断中鱼后,再一手摇轮,缓缓收线,直至将鱼提出水面。切忌扬竿用力过猛,因鱼唇薄,容易将嘴钩豁。当扬竿后感觉无鱼时,可在回收中将线仍旧绷紧,继续观察。这种一收一停的运动,有时也可招来鲫鱼抢食,起到动态钓法的功效。回线并非全是中鱼所为,当发现回线时,先慢慢收紧钓线,看是否有鱼上钩,有鱼或无鱼,均可分别按上述要领处置。总之,提竿的时机判断,以竿梢的动态情况确定,但见信号即扬竿,却是串钩钓鲫的基本要求。
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收集,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vgz.com/jiqiao/68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