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钓鲢鳙,除了要学习“邓氏钓法”,这几个技巧也很关键
鲢鳙虽然不是钓友们野钓的首选目标鱼,但由于它体型大,拉力猛,成为部分钓鱼人追逐的对象,野外环境下,如果能钓到一条鲢鳙,获得的成就感,足以比得上钓获几十条小鲫鱼的喜悦。
但垂钓鲢鳙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,原因就是鲢鳙大部分环境中,鲢鳙作为净化水质的上层鱼类,都不让随意垂钓。但有部分自然水域或者是黑坑,鲢鳙也可以随意钓,这让一些垂钓爱好者趋之若鹜。
钓鱼圈钓鲢鳙最出名的莫过于邓刚了,因为钓技高超,邓刚也获得了“邓鲢鳙”的称号,他的“邓氏钓法”也让不少钓鱼人争相模仿。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讲讲垂钓鲢鳙的要点,除了要学会“邓氏钓法”外,还有哪些关键点要掌握?
邓刚的“邓氏钓法”,可谓是将游钓结合发挥到了极致。由于垂钓鲢鳙的水域都是大水面,如果不将鱼提前诱过来,就很难有所斩获。因此,邓刚在每次垂钓前,不管有没有鱼咬钩,都要先抛上几十竿,目的就是在于诱鱼。
目前正值春季,气温不像夏季那么高,鲢鳙的活性低,诱鱼就变得更加重要,南方的钓友,想要在这个季节钓鲢鳙,就需要在饵料的穿透性上下一点功夫,不仅入水雾化要好,而且穿透力还要更强,这样才能将鱼诱过来。
如果对饵料的状态把握不是太好的钓友,可以在鱼饵里面加一点点诱食剂,增加诱鱼效果。
诱食剂的成分一般都是果酸、DMPT诱鱼因子,一些专门诱钓鲢鳙的诱食剂还添加了鲢鳙喜欢的“酸甜”、“蒜香”甚至“酸臭”的调味剂,让钓鲢鳙变得更加简单一点。
有些钓友对诱食剂比较反感,认为这是背离了野钓的初衷,其实添加诱食剂这个做法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如果是在收费塘垂钓,在饵料里加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妥,如果一味追求自然、纯真,还是以天然饵料为主。
当然,相信诱食剂效果的钓友也不能完全依赖这些东西,毕竟垂钓技术才是最重要的,如果单单是将鱼诱过来,却没有掌握钓法,那也无济于事。
垂钓鲢鳙,除了邓刚的游钓结合理论外,以下几点也非常关键。
第一:注意双钩的间距
鲢鳙体型较大,随着气温的不同,分布的水层也不尽相同。因此,垂钓鲢鳙的时候,双钩的间距一定要大,一般情况下可大于20公分,甚至达到30-50公分也不为过,这样以便于搜索不同水层的鲢鳙。
增大双钩间距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上钩的饵料在向下雾化、散落的过程中,如果鲢鳙群体在下方吸食,很容易吸到下钩,这也是很多钓友双钩垂钓的时候,下钩不挂饵料的原因,可以方面其吸食,增加钓获率。
第二:鱼钩的选择
鲢鳙主要靠吸食将鱼钩吸入口中,这就要求鱼钩的重量一定要轻,否则很难入口,钓获也就大打折扣。
钓鱼人常用的钩型为新关东,它具有钩门宽、钩柄长的特点,是钓鲢鳙的不二选择。
第三:饵料的雾化状态一定要好
鲢鳙是滤食性鱼类,主要靠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。这个时候雾化、状态就非常关键,雾化好,比重低的饵料,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更长,让鲢鳙有足够的时间去吸食,这样才能增加中钩的几率。
第四:一定要打出频率
鲢鳙一般情况下都是群体游动,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。如果抛竿不及时,鱼钩上的饵料雾化完毕,下面没有吃的东西,好不容易游过来的鱼也会走掉,因此垂钓鲢鳙一定要打出频率,保持2-3分钟抛一竿,就算没有漂相,也要保证抛竿频率,这样才能保证水下一直有食物,起到持续留鱼的效果。
第五:看准漂相也很重要
由于鲢鳙吃食主要靠“吸”,因此浮漂的动作不会太大,有时候一个小动作可能就是大鱼在吸食,如果掌握不好提竿时机,往往容易空竿。
钓鲢鳙的时候,漂相如果出现顿口,或者浮漂突然停止下沉,都是很关键的信号,通常情况下,出现小顿口,就可以扬竿了,如果是浮漂一直倾斜或左右晃动,则可能是蹭线或者吸食的时候造成水流扰动,可以就行有效过滤,避免出现空竿。
清明前后,各地的气温会有一个大幅的上升,鲢鳙的活性也会逐步增加,垂钓的大好时机已经来临,钓友们是时候出发了。最后还是那句老话,垂钓鲢鳙要“诱钓结合”,把鱼诱过来就成功了一半。下方的这种鲢鳙诱食剂,垂钓者可以试试(不可完全依赖诱食剂,掌握好钓技才是关键,诱食剂只能锦上添花),用好了可以提升诱鱼效率,避免没鱼空等的尴尬。
本文来源于互联网收集,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mvgz.com/diaolianyong/1460.html